首页 新闻 换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专家畅谈血脂管理

换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专家畅谈血脂管理

10月过后,各地气温陆续降低。秋末冬初,换季期间随着温差变化容易导致血管收缩或舒张变化,增加心梗、脑梗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为了抵御寒冷,人们也更容易进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减少户外运动量,这就会使得血糖、血脂、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水平升高。

近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佟倩教授围绕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科学管理,为百姓秋冬季心脑血管健康支招。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并且发病率仍然呈上升趋势,血脂指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最终诱发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佟倩教授表示,血脂管理最常见的误区,就是公众对于自身患有高血脂风险的判断标准有所偏差。

第一个误区:有些人认为,自己体型苗条,或者日常吃得比较清淡,就不会得高血脂。但血脂水平一方面与遗传因素有关,另一方面,除了饮食之外,也与吸烟喝酒、熬夜、久坐不动等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第二个误区:公众将体检报告单上的箭头作为判断是否患有高血脂的标准,但事实并非如此。一般体检报告单上对于LDL-C的标准是3.4毫摩尔/升。然而,这个标准通常针对没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对于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沉积,或有冠心病、脑卒中病史的患者,LDL-C的控制目标远低于3.4毫摩尔/升。因此,要判断自己的血脂水平是否达标,需要通过定期体检以及医生的专业指导。

第三个误区:与管理高血脂的方式有关。佟倩教授解释道,有些患者因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寄希望于饮食清淡、保持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来改善高血脂的情况。对于中、低危人群而言,控制饮食和调节规律作息等生活方式的干预是首选控制LDL-C的方式,但如果3个月后仍未出现明显疗效时,依旧需要由医生来判断是否需要药物介入。而高危或者超高危、极高危的人群,在此基础上更需要专业的建议和积极的药物治疗。

常见的降胆固醇药物中,他汀类药物属于基石用药,具有充分的临床数据,是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用药。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的幅度约为30-40%。但是,目前个别人对他汀的副反应如肌肉痛、肝酶升高以及单用他汀不能使LDL-C达标等问题仍待解决。因此,近年来也陆续出现了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以PCSK9蛋白为靶点的药物等更多选择。

以PCSK9蛋白为靶点的药物联合他汀能够降低LDL-C水平在50~60%。其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为PCSK9抑制剂单克隆抗体,需要皮下注射,2周一次。这种单克隆抗体可以作用在肝细胞表面的PCSK9蛋白,抑制PCSK9蛋白和LDL-C受体的结合,从而增加肝脏对于循环血液中LDL-C的再摄取、利用,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第二种是小干扰RNA药物,通过降解PCSK9 mRNA,从源头上阻断PCSK9蛋白合成,降低LDL-C水平,这种药物在初次注射和第3个月注射治疗后,每年需要注射2次,将会改善患者依从性,开启轻松简单的血脂管理模式。

“虽然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进步飞速,但仍需向大家强调的是,健康生活方式是一切降脂治疗的基础。尽管用药方案日新月异,高效、平稳、长期地控制血脂依然是治疗高脂血症的重要理念。” 佟倩教授补充道。

(文章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App)